科技股的研究思路
這幾天都在研究科技股。感謝大家給我提供了很多科技股成長股的清單。
我把這些都記下了,接下來會逐步去看一下。
科技股領域涉及的知識眾多,且知識更新換代很快,因此研究難度較大。
我說一下自己的主要研究思路:
首先是這個領域要有足夠的壁壘。
其次是這個領域要具備相當的成長空間。
第三是公司在該領域要具備相當的龍頭優勢。
對于技術壁壘比較低的行業,也并不是沒有研究的價值,而是不能作為科技股來研究,而是作為非科技股,以非科技壁壘來研究。
比如說,我之前買過格力電器和老板電器,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,空調和抽油煙機都不是技術壁壘很高的行業,但公司仍然通過其自身努力建立了較為寬闊的護城河。
也因此給我當時的投資帶來了不錯的回報。這并不是科技股的投資。
核心關注點是什么?
有了上述的研究思路,我就不會再將主要精力花在研究公司的每一個細分產品上,這可能會使得我們見樹木不見森林。
我覺得應該抓住核心關注點。這個核心是什么?
首先,這家公司已經具備了龍頭優勢。我不是說初創公司不會成為未來龍頭,但直接從龍頭入手成功率更高。
其次,這家公司的管理具備持續發展的優勢。今天剛在雪球上吐槽了自己所在的央企的管理,一個有效的管理實在是太太太太重要了,可以直接決定一個企業的生死。沒有好的管理,給你再好的資源也沒有用。
第三是研發投入。科技型公司,在管理到位的情況下,研發投入越大,其產品競爭力就越強。
研發投入不僅要看研發投入占比,也要看投入規模,這就是我們一點提到的龍頭優勢。
科技型公司正是因為具備了這個特點,使得龍頭企業只要不出現致命的管理問題,總是能在規模優勢下保持持續的技術領先:還用說嗎,你規模大,投入的自然多。
只要不是浪費的很嚴重,就總能有做多的科技產出,也因此享受大的蛋糕。
抓住上面這幾點,也讓我們從錯綜復雜的產品線中跳出來,看到整體的趨勢,發現偉大的企業。
華為的基因
最近研究了一下匯川技術,覺得還是很有關注的必要。匯川技術從出生起就帶有華為的基因。
2001年,華為將安圣電器出售給艾默生,之后核心成員陸續出走成立自動化公司。
當時安圣電器變頻器產品總監朱興明,就在此之后選擇離開,之后在2003年創辦了匯川技術。匯川技術19個發起人里,有華為背景的就占了16個。
自動化龍頭
匯川技術最初以變頻器的進口替代為切入點快速占領市場。
2008年開始布局伺服和PLC業務。2013年進入工業機器人和汽車電子領域。2017年進入智能制造板塊,2019年又通過收購貝思特切入電梯配套領域。
當前匯川技術主要有五大業務。主要產品如下:
如果要進一步整合,則主要可劃分為三大主業,即工業自動化,新能源汽車和電梯領域。
先看看低壓變頻器的市場份額變化。2017年到2019年,兩年間匯川技術的市場份額由11.4%提升到14%,僅次于ABB和西門子,處于一團隊。
而在伺服市場,匯川技術的市場份額排在三菱,安川和松下之后,位列第四,屬于第二團隊,但市場份額由4.9%提升到6.8%。
研發實力突出
前面提到了,匯川技術從一出生起就具備華為的基因,其發起人19人中有16人具備華為背景。這使得匯川技術從一開始就具備狼性文化,并且非常注重研發。
匯川技術的核心團隊非常穩定,管理理念也很一致,這對公司的持續創新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。經過了對華為的打壓,大家到現在應該更加認識到研發的重要性。
作為具備華為基因的這么一個科技公司,匯川技術對研發的投入是相當給力的。
下面是公司的研發費用及占營收的比重。
公司的研發投入伴隨公司營收的增長而高速增長,從2011年的1.04億增長到2019年的8.55億,增長了8.4倍。占營收的比重低也在9.1%,在2017年之后一直高于10%。
看一下可比公司的研發比重。我們從前面華為基因的圖中可以找到英威騰和藍海華騰。
可以看到這三家華為基因公司在研發投入上都是相當大方,遠遠甩開了另外兩個同行,而匯川技術,又是比重高的。
相比于國外的安川和西門子,國內公司的研發費率上遠遠領先,但在研發金額上仍有巨大差距。
2015年時,匯川技術的研發費用只有安川的1/4,西門子的1/70,但同時又是國內藍海華騰的8倍,英威騰的2倍。
而到了2018年,匯川技術的研發費用已經超過安川的一半,達到西門子的1/30,而是國內同行藍海華騰的17倍,是英威騰的2.5倍:與國外巨頭的差距縮小了,與國內同行的差距拉大了。
來看看公司的研發人員增長。2011年時研發人員409人,研發人員占比已經高達25%,而到了2018年,研發人員已經超過2000人,占比26%。
成長的空間
匯川技術的產品線主要布局在工業自動化領域,當前是國內自動化領域的龍頭。
而當前國內自動化領域的現狀是,一方面是在中低端領域已經具備相當實力,而在高端領域尚待發力,總體國產化率在逐步提升;另一方面,工業自動化行業自身也在不斷演進變化。
2003年時匯川技術僅僅只能提供變頻器單產品,到2008年介入PLC和伺服領域,2013年進一步拓展到機器人和汽車電子,成為綜合電氣自動化產品及方案提供商。
2018年又切入工業軟件領域,在新的工業互聯網領域不斷加大對軟件、云計算的研發投入,目標是成為解決方案提供商,進一步打開成長空間。
中國目前的工業自動化控制的總的市場規模大約在1800億左右。但這個市場又分為OEM型和項目型。
匯川技術當前業務主要分布在OEM型中。工控市場當前主要還是外資主導的,占據了60%以上的市場份額。
在當前國產化替代的大趨勢之下,國產化率的提升是必然的趨勢,也是正在發生的事實。
另外,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開始消失,人力成本正在飛速上漲,這個時候,正是工業自動化開始加速發展的時候。
匯川技術當前在國產工業控制領域已經成為龍頭,未來享受雙重加持:
一是隨著人口紅利消失帶來的行業規模發展;
二是國產化替代帶來的市場份額提升。
隨著公司技術實力的增強,向外爭奪海外市場也會成為一個選擇。當前階段,匯川技術的海外營收規模還太小,而這,會成為遠期的一個看點。
橫向對比海外巨頭,匯川技術有著數量級上的差距,這也是匯川技術的成長空間所在。
小 結
短短一篇文章,其實無法詳細說明匯川技術的競爭優勢,而且這幾天的研究也不足以有更深入的了解。就目前了解的情況來說,匯川技術具備如下優勢:
首先是工業自動化領域具備持續的發展空間。
其次是這個領域的規模龐大,適合誕生行業巨頭。
第三是技術壁壘較高。
第四是匯川技術已經成為國內市場的龍頭。
聯系人:陳總
郵箱:chenzhengjun@zjinovance.cn
聯系我們